☆☆☆
新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研究与实践
成果报告
主持人:何 欣
一、成果简介及主要解决的问题
该成果围绕“新工科人才创意创新创业能力的培养”的核心要求,以新工科建设理念为指导,以问题为导向,通过加强与政府机构、行业头部企业合作、培养方案修订、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深化国际交流与合作等措施,构建了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工作管理机制与体系,促进校政企之间的多维度多层次的有效协同;对接产业链、创新链,开发、构建了有助于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围绕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要求构建了专业特色鲜明的高校实践育人体系。从而培养造就多样化、创新型卓越工程人才,服务中原区域经济发展,为我国产业发展和国际竞争提供智力和人才支撑。
主要解决的问题:
1、探索“政产学研”深度合作协同育人的联动机制和合作模式
“政产学研”深度合作协同育人是培养具有创意创业创业能力的主要途径,在实践教学平台、课程体系建设、师资队伍建设等人才培养举措之间形成行业驱动、集成教育合力的“政产学研”联合协作模式是实现创意创业创业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目前,人才培养过程中的“政产学研”多层次合作和有效协同等还存在低质低效的桎梏,仍然不能快速高效地提升学校人才培养能力和质量。
2、为地方高校教学资源的优化升级探索可行性道路
课程、师资、教学条件等是高校教学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才培养的重要保障。优质教学资源是支撑创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生学习成果达成的核心要素,促成其优化升级是实现大学内涵式发展与学生素质提升的必要前提和重要基础,只有不断革新,持续改进,人才培养新质量才有切实的保障。
3、探索高校师生科技创新与科研反哺教学的可实现路径
建立科研反哺教学机制,将高校师生科研优势和资源优势转化为教学优势是提高创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路径选择。高校既需要积极参与到工程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中来,也需要通过科研反哺教学发挥科技创新成果在人才培养中的引领作用。
二、成果解决教学问题的方法
1、以校政企合作协同育人为基础探索适应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育人模式
(1)从政府层面上,与开封市政府、开封市大数据局共建人工智能研究院和大学生实习实践基地,参与郑州市委市政府、郑州市大数据局“码农计划”委员会工作,从政府需求的角度探索适应时代需求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2)从产业层面上,与华为、麒麟、中软、紫光新华三、黄河科技集团等企业合作,共建产业创新学院和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从行业产业需求的角度探索适应行业产业发展的新工科人才培养模式。
(3)与政府及Top企业深度合作与校企协同等升级优化培养方案,以高等教育基本规律为基础,结合政府需求和产业需求的变化对培养方案进行修订与修正,在校企政三方建立起优势互补深度融合的联动机制,促进校政企之间的多维度多层次的有效协同,完善适应新工科人才培养的育人模式。
2、围绕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国际化办学等工作优化升级现有教学资源
(1)持续打造以“院士”、“杰青”等专家为核心、以学院核心骨干科研人员为基础的学科创新人才团队,力争培养出河南省优青、杰青人才,并持续引入高层次人才与年轻博士。
(2)校政企协同升级优化培养方案,有目的地开发、构建有助于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培养的课程体系,通过课程体系建设来提升对学生核心素养达成的支撑度。
(3)在课程研发方面,践行“双万计划”,校内外结合建设开发优质课程资源;开设高水平境外教授在线系列云课程,建设“高水平海外云课堂”平台;行业企业的深度参与,共同开发优质的新工科课程资源等,以跨院系、跨学科和平台、专业交叉融合的视野,探索联合设置学科前沿课程、综合性课程、交叉学科研讨课程的建设等。
(4)围绕科研和人才联合培养深化国际化合作。引进教学资源,加强学院国际化教学水平。共建科研平台,进行国际化科研合作。
3、以新工科建设为目标积极开展关键技术创新与科研反哺教学工作
(1)紧密围绕国家发展战略,打造由院士、“杰青”为团队带头人的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团队、并行计算与分布式系统科研团队和计算机视觉研究团队等,积极开展在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并行计算与分布式系统、工业场景下的计算机视觉相关技术等领域开展具有学科交叉特色的研究工作。
(2)以科研项目为载体建立教学实训平台,鼓励学生早进课题、早进实验室、早进团队,培养科研能力和实践创新能力,引领学生发展。将科研成果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并运用到教学之中。
三、成果的创新点
1、以学院为中心的“政产学研创”五位一体深度协同的创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项目紧密围绕通过校政企合作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基本策略,以学院人才培养为中心,以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和国际化办学等重点工作的优化升级为突破口,主动对接政府需求和行业产业需求,对接产业链和创新链持续优化学院双创平台,充分发挥学院这一层级的办学主体作用,形成了“政产学研创”五位一体深度协同的创意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模式。
2、基于信创背景的双创实践课程体系建设
项目通过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团队等团队建设等工作,主动对接国家发展战略,积极开展在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并行计算与分布式系统、工业场景下的计算机视觉相关技术等领域开展具有学科交叉特色的研究工作,为学院信创背景下开展人才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同时,积极对接产业需求,与企业共建对国产生态系统起支撑作用的实践课程,对学院新工科人才培养质量起到了重要保障作用。
3、企业工程师、高校科研团队、高校学生“三位一体研发团队建设”的科研反哺教学的新途径
依托学院科研团队和2个省级科研平台,与信息产业TOP企业一起构建面向产业需求的企业工程师、高校科研团队、高校学生“三位一体”的研发队伍,让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提升创新能力,进一步完善了校政企协同育人机制,将校政企三方主体协同育人贯穿人才培养全过程。
四、成果的推广应用效果
项目成果在我院教育教学中得到实践验证,极大提高了学院人才培养能力,学生创意创新创业能力得到显著提升,同时,在教学资源整合和教学条件的创设上也取得了很多成果。
1、校企合作共建的教学科研平台
(1)与华为、黄河科技集团合作共建,获批省级鲲鹏产业创新学院。
(2)与紫光新华三、麒麟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建,获批省级特色化示范性软件学院。
(3)与开封市大数据局共建开封市人工智能研究院。
(4)与中关村智酷合作共建,获批省级本科高校大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基地。
(5)与麒麟软件科技有限公司共建研发实验室。
(6)与紫光新华三合作共建,获批河南省智能网络理论与关键技术国际联合实验室。
(7)获建河南省高等学校软件工程学科引智创新基地。
(8)与中关村软件园智酷科技服务有限公司、紫光新华三集团、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钱学森实验室、深圳市创科自动化控制技术有限公司、鹰驾科技(深圳)有限公司、北京百知、北京千锋、郑州新思齐、上海海同等16家企业共建校外实习实训基地。
2、师资队伍建设
(1)引进讲座教授2名
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教授(软件学院讲座教授)
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国良教授(软件学院讲座教授)
(2)引进客座教授5名
白俄罗斯国家工程学院院士谢尔盖.康斯坦蒂诺维奇教授
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网络重点实验室主任桂小林教授
新华三集团副总裁刘新民
国家杰青专家、南京大学徐宝文教授(软件学院客座教授)
金声教授(软件学院客座教授、国家特聘专家)
(3)引进企业讲师24名。
3、科研团队建设
(1)下一代网络关键技术团队
团队带头人:中国工程院院士沈昌祥教授(软件学院讲座教授);骨干研究队伍包括了白俄罗斯国家工程学院院士谢尔盖.康斯坦蒂诺维奇教授,西安交通大学计算机网络重点实验室主任桂小林教授,新华三集团副总裁刘新民等,以上这些教授专家均为学院专兼职引进人才;其他学院成员有左方、刘景森、韩志杰、王光辉、丁爽、王冬、刘颜红、蒋磊等,均为博士副高以上层次。团队已经承担了多项纵横课题,聚焦于面向通信行业和互联网企业的成果转化和产品服务,目前主要研究时间敏感性网络(TSN)和确定性网络(DTN)等。
(2)并行计算与分布式系统科研团队
团队带头人:陈国良院士(软件学院讲座教授);骨干研究成员还包括国家杰青专家、南京大学徐宝文教授(软件学院客座教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技术带头人、河南省高层次人才、软件学院院长何欣教授等;其他成员还包括于俊洋、马骏、翟锐、王瑛琦、殷向、宋亚林、王龙葛等,均为博士副高以上层次。团队研发了国产操作系统省级重大项目,研发了面向大规模数据的并行计算、智能化的大数据分析算法库和可视化分析技术,有效推动了相关研究成果的转化和人才培养。
(3)计算机视觉研究团队
团队负责人:金声教授(软件学院客座教授、国家特聘专家),其他成员包括宋亚林、甘志华、庞子龙、陈磊等均为博士副高。
4、培养方案修订
(1)修订软件工程和网络工程2个专业的“本科生培养方案(2021版)”
(2)修订院软件工程专业“卓越计划实验班”培养方案(2021版)。
5、获批的教学质量工程项目
(1)教育部新工科第二批研究与实践项目 创新创业育人项目群,E-CXCYYR20200938,“政产研学创”五位一体新工科人才能力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河南大学,地方高校组,18;主要成员:何欣、马骏、于俊洋、左方、樊立辉等
(2)新工科背景下信息类学生学业认知教育模式研究与实践—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项目,2019,主要成员:何欣、马骏、樊立辉、杨强、张务农、黄敏、乔玉霜
(3)Python开发与应用-河南省高等学校精品在线开放课程,2020,主要成员:何欣、宋亚林、楚广琳等
(4)软件工程-河南省线下一流课程,2020,主要成员:徐树维、何欣、宋亚林等
(5)移动互联网应用与开发-河南省线下一流课程,2020,主要成员:刘俊男、何欣、王冬等
(6)无线网络与物联网技术-河南大学线上线下混合金课,2020,主要成员:何欣、程普、朱小艳等
(7)软件质量与测试-河南大学线上线下混合金课,2020,主要成员:白晨希、宋亚林等
(8)软件体系结构-河南大学线上线下混合金课,2020,主要成员:于俊洋等
(9)智能分数分析与建模-河南大学线上线下混合金课,2020,主要成员:张东生等
(10)C MOOC——C语言程序设计,主要成员:何欣、朱小艳等,2021年结项优秀
6、与企业共建的新工科课程和工程实践课程
(1)基于H3C态势感知平台的新工科实践课程,与新华三集团共建
(2)国产自主云服务技术与应用,与华为、黄河科技集团共建
(3)国产自主云大数据服务与基础应用,与华为、黄河科技集团共建
(4)企业工程实践(1),第4学期开设
(5)企业工程实践(2),第6学期开设
(6)创新项目实践(1)(2),第7学期开设
(7)企业实训课程(1)(2),第8学期开设
(8)建设“高水平海外云课堂”平台推出俄语云课堂系列课程、“智能工业4.0”课程、软件工程中的人工智能创新应用课程以及大数据技术及其应用课程。
7、发表的教研论文
(1)疫情期间在线教学模式研究与探索--互联网应用与开发课程在线教学为例,计算机教育,No.3,2021,何欣,樊立辉,刘俊男
(2)疫情期间计算机课程在线教学组织实施探索与实践,计算机时代,No.3,2021,马骏,张东生
8、获得的科技创新成果
(1)物联网群体感知服务模型与可信众包协作机理,陕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何欣 第四名,2021。
(2)“大规模数据智能处理关键技术及产业应用”,2019年度河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河南省人民政府,2019.何欣 第七名。
(3)开封市群智大数据创新型科技团队带头人,2020
(4)基于鲲鹏平台的国产操作系统研究与示范,项目编号 201300210400,2020年度河南省重大科技专项,2021年河南省重大公益专项,200万,2021-2023,何欣主持。
(5)群智感知中基于区块链技术的可信节点选择机制研究与实现,项目号 212102210094 ,2021年度河南省重点研发与推广专项(科技攻关),2021-2023,10万,何欣主持
9、获得的教学名师称号
(1)项目组成员张东生教授2019年获得“河南大学教学名师”称号。
(2)项目负责人何欣教授2021年获得“河南大学教学名师”称号。
10、人才培养成果
(1)2020.01-2021.12,我院学生共获得省部级及以上学科竞赛奖励1100余人次。
(2)大学生创新创业实践项目:灵眸善断—牛仔布智能化产业升级践行者,获2021年河南省“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暨第七届中国国际“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河南赛区选拔赛一等奖1项。成员:于豫访、祖岩岩、李赫、武戈、翁美洁、常慧妍,指导教师:庞子龙、甘志华、王献伟、宋亚林。
(3)2020、2021年度共计获得全国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63项,其中国家级13项,省级14项,校级36项。
(4)2021年获得河南大学科研实验室本科生开放性实验课题项目6个(课题以教师科研项目为载体)。
(5)2020,2021学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5%以上,越来越多的毕业生获得进入华为、阿里、腾讯等大型互联网企业的高质量就业和工作机会。
在项目研究的过程中,项目组成员多次在国内学术会议上交流相关成果,受到与会专家好评。省内外10余所兄弟院校院校到我院考察学习和参观交流,借鉴学院人才培养工作经验。项目成果被郑州大学软件学院和河南科技大学软件学院等多所高校借鉴参考,在人才培养和特色打造方面采取了针对性措施,取得了突出的成效,人才培养质量明显提高。
该成果在我省软件类人才培养实践中发挥了引领示范作用,为推进区域高校新工科人才培养工作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