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决教学问题方法

当前位置: 国奖申报 >> 成果简介 >> 解决方法

1. 变粗放的“一刀切”为精细的“二级三类”

解决问题的基本方法为:依据学生计算机基础理论与应用技能测试结果,分为“思维培养级”和“技能应用级”;按照专业培养目标将教学内容设置为三类,即:理工类、人文社科类和艺术体育类。对于思维培养级学生侧重计算思维、创新能力和计算机解决各专业领域复杂问题的教学;其他学生侧重技能应用教学。针对不同级、类教学班分配不同学时。通过围绕计算思维、新工科理念与创新能力培养等新内容为主的教学,打破了教学内容长期滞后的局面,触动了教师长期固化的教学理念,实现了公共计算机教育从工具操作到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的转变,同时有效节省了师资和实验设备等教学资源。

2. 变传统的“课堂教学+上机实验”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虚拟仿真实验”

2013年,团队积极申请并顺利加入北京理工大学的“大学计算机课程教学改革沙龙”,引入北京理工大学研制的虚拟仿真实验系统,结合自主研发的VR教学资源,在河南大学公共计算机课程教学中开展虚拟仿真实验教学的研究与实践,为不同级、类学生提供演示型、体验型、验证型和设计创新型等定制化实验教学,并实现学生实验的过程跟踪与管理,逐步建立起了适应地方综合高校公共计算机课程的实验教学体系。这种实验教学从2014年的4个教学班,扩展到2015年的30个教学班,2016年全面铺开。为提高教学质量、缩短和一流高校的差距,引入优质MOOC资源,补充和更新教学内容;为满足不同专业对公共计算机教学的需求,面向不同级类教学班,搭建不同的SPOC教学平台,实现线上线下“MOOC+SPOC”混合精准教学。在此基础上,结合自主开发的网络学习空间、实验管理系统和无纸化考试系统,构建了“混合虚拟”教学平台。通过该平台的应用,丰富了教学资源,改进了教学方法,更新了教学理念,为地方综合高校公共计算机教育快速发展提供了可操作方法和可借鉴通道。

3.变单一的“大学计算机”课为多维多层的公共计算机课程体系

为适应计算机应用新形势,结合地方综合高校多学科专业的特点,创建多维(不同学科专业)多层(不同培养定位)的公共计算机课程体系,主要包括:“大学计算机(思维培养级|技能应用级)”、“计算思维培养与训练(人文|理工版)”、“智能数据分析与建模(人文|理工版)”、“Python程序设计(人文|理工版) “C程序设计(理工版)”、“UI与网页设计(人文社科版)”、“数据库应用(经管教专业版)”等课程。该课程体系丰富了公共计算机课教学内容,有力支撑了各学科专业的人才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