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果于2016年荣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特等奖,并于2018年初通过全国高等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研究会多位知名专家的成果鉴定。
1. 教学效果分析
分析样本包括河南大学2014级10个学院共2782名本科生,其中普通文、理、工专业学生1956人;艺术体育专业学生826人。本次考试采用课题组研制的网络考试系统。测试内容、难度和规则与对照组(上年相同专业学生)相当。普通文理专业学生平均成绩90.33分;而对照组学生1859人,考试平均成绩85.32分。艺术体育专业学生平均成绩73.65分,而对照组(上年同专业)学生854人,期末考试平均成绩68.05分。详见表1。
表1 教学效果分析表
2. 师资投入分析
河南大学的课改试点学院实行了“二级三类”教学模式,由于精准教学,故可对不同教学班分配不同的学时,2014年秋季学期采用了全程(16周)和半程(8周)两种学时安排,有效地减少了师资投入:本学期改革试点教学班共有全程班7个,半程班25个,折合满额教学量投入教师3.80人。上年同期的对照组2713名学生,编制38个教学班,全部实行全程教学,占用满额教学量教师8.44人。见表2。
表2 师资投入分析表
数据分析表明,采用本成果研究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更好,师资投入更少。
3.人才培养效果
四年来,河南大学非计算机专业本科生参加计算机相关赛事活动人数连年增长,并多次取得优异成绩,包括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金奖1项,全国及美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一等奖3项等。计算机等级考试报名数和通过率明显上升。这一现象表明,本成果所研究的教学模式发挥了积极作用。
4.推广应用情况
本教学成果首先在河南大学、河南大学民生学院、南阳理工学院、开封大学和开封文化艺术职业学院等多所高校进行了4年的教学实践,均取得显著教学效果。 该成果2014年10月在国防科技大学举办的全国“高校计算机课程教学系列报告会”、2015年初在北京理工大学举行的“计算机虚拟实验教学改革研讨会”以及2018年3月在湖北工业大学举行的全国高校计算机教育研究会理工分会等渠道作了报告;《计算机教育》杂志等多家媒体对本项目研究及所取得的成果进行了详细报道,引起更多院校的深厚兴趣和广泛关注。海南大学、河北大学、湖北工业大学、武汉轻工业学院、华北水利水电大学、郑州轻工业学院等兄弟院校就相关教学改革问题与我们保持交流沟通。